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海口老建筑:不可割断的“文脉”

发表于2006-04-11
    城市不能没有历史,历史不可再生,老建筑正是承载着一个地方厚重历史"活体",我们不能摧毁它,割断它的文脉。今天的海口,更当如此。 

    一座城市是否值得人怀恋不在于她的奢华或妖娆,而在于她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,她独特的感染力;在于她与历史是否和谐一体,是否有个性有魅力。近年来,我们很痛心地看到,一些承载着历史沧桑和延续着商埠文化的老街和老房子被推倒了,一些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老建筑被铲平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高楼大厦,一条条宽敞的景观大道。然而,那不可再生的承载着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韵味,以及作为一个地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--建筑文化,一种被叫做城市灵魂的"文脉"就永远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殆尽。 

    幸运的是,至今海口还拥有全国罕见的具有欧陆风情又有南洋风格的建筑群体,它们分布集中,保存相对完整,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保护价值。它具有浓郁的欧亚混交文化特征,建筑风格呈现多元化的特点,既保存了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,又有对西方建筑的模仿,尤其是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装饰风格,体现着海南文化深受南洋文化影响的一面,具有重要的建筑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。它的骑楼、窗楣,遮风挡雨连成一体的长廊,墙面的大气的造型、精致的雕饰等,不仅洋溢着浓郁的异国风情,从中你还可以窥见海口作为一个中国开放最早的城市(1858年《天津条约》签定后,海口为全国沿海十大通商口岸之一),它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生命踪迹,其中有殖民史的变迁(海口有外国领事馆、医院、小洋楼等建筑),有战争史的凝重,有经济、文化、教育等历史的发展与变化,是海口有别于别的城市的风骨所在,海口的"文脉"就深藏在这些已经斑驳的甚至岌岌可危的骑楼里,显现在老海口不慌不忙的日常生活中。 

    诚然,海口市政府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已意识到对自身文化保护的重要,并已付诸行动。1994年至1995年,市政府曾对中山路、解放路、博爱路、新华路、长堤路进行刷新、修缮。1999年,海口市政府又对得胜沙的街道与建筑进行了重点维修,让得胜沙路恢复了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原状。然而,处在大规模开发建设时期的海口似乎难逃被改造、改建的命运,加之保护的乏力,海口市中山路、博爱路、新华路、解放路和得胜沙路的骑楼建筑有的破损不堪,成为危房;或使用不当,面临建设性破坏。有些老房因为产权不清,长期住户也像临时房客,缺少维护与爱惜,加快老建筑的衰败;海口老街区由于缺少立法与规划的保护,有些建筑在改建中与原风格相去甚远,业主随意加高加大,风格不中不西、不伦不类,极大地破坏了原有的风貌与整体的和谐。如得胜沙路著名的五层楼旁边的牡丹宾馆突兀而起,直插云霄,与周围白色形成雕花、只有四、五层高的老建筑风格冲突;中山路8号的欧普照明铺面不足10米宽,竟高达7层,没有廊柱,没有雕刻,与周围的老建筑迥然相异。博爱路、中山路、得胜沙路、新华路、府城的文庄路、忠介路等几条老街重建改建的数十幢建筑显然是海口城市的败笔,它们以现代化的面孔消解了海口老建筑群独 

    特的人文内涵,消减了海口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。 

    海口市的历史性街区主要包括琼山区府城和海口旧城两部分,原琼山市1994年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,是海南省惟一的国家级一般史迹型历史文化名城,其辖区内留存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;琼山还是原广东省除了汕头之外的第二大历史文化名城,其地位不可小视。海口从来就不是一个故步自封的城市。一百多年前,当它被迫辟为中国十大通商口岸时,作为连接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地位显见,继而成为各国列强纷争之地,海口借此也开始了自己的现代化进程,已经到了1939年日本入侵前,海口经济有了很大发展,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城市格局。 

    长期以来,我们对自身的家底并不清楚,妄自菲薄,缺乏自信,缺少行动能力。当我们津津乐道于这个城市的美丽风情时,她的美丽遮蔽了我们对她更深层次的认识,让我们忽略了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。重温这个城市美丽背后的历史沧桑,不仅必要,而且必须,因为这是构筑我们城市精神的重要元素,是我们的城市人群未来命运不可回避的重要一环。 

   "忽视城市生存品质,忽视城市文化内涵和历史魅力,城市文化内涵和历史魅力像建筑垃圾一样被清理出城市,只见建筑不见城市。"这是著名建筑师张在元对现在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尖锐批评。一位德国历史学家对我国旧城改造曾留下他的灼见:"我们现在有的,你们将来会有;而你们现在有的,我们永远不会有。"他的话警醒我们:城市不能没有历史,历史不可再生,老建筑正是承载着一个地方厚重历史"活体",我们不能摧毁它,割断它的文脉。今天的海口,更当如此。

《证券导报 》  蔡葩
发表于2006-04-11
海口应该有个整体的规划,要不这样看上去有点乱乱的。要让人看到真正的休闲娱乐之都呀!
上一页|1|
/1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