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到达只是一种可能——也读《当你醒来,你就靠岸了》

发表于2005-10-16
到达只是一种可能
------也读《当你醒来,你就靠岸了》

这是诗歌的另外一种解读。
读李小令的《当你醒来,你就靠岸了》很喜欢,又读了秋来和尚兄的《关于忧伤与坚强》却觉得颇不以为然。把《当你醒来,你就靠岸了》简单的归结为“坚强的忧伤,忧伤的坚强”未免有“粗暴的武断”之嫌,因为作为读者,我们读诗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诗中足够多的但不能忽略的细节。
首先是标题中的“靠岸”一词如果简单的理解为“到达目的”本身,秋来和尚兄的“坚强的忧伤,忧伤的坚强”结论就自然可以成立了,但诗人为什么要把“当你醒来,你就靠岸了”一唱三叹,低回往复?难道仅仅是诗人美丽的忧伤,抑或是痛苦的坚强?我想不是,“靠岸”有其暗示性的目的,“到达”只是一种可能。
如第一节中的“多么陌生的海面啊,你并不确定/要去的地方就在靠岸那一刻到达”,多么暧昧的表达啊!——我将到达。——“我将超越,但永远不会到达”!
而诗中第四节“你一直沉沉睡着,口袋里放着一张残缺的船票/天空在船票的反面被涂黑了,你一直睡着,看不见灯”。看不见灯,天空在船票的反面被涂黑,这趟旅程不会有回返。——“终点就是被忘记,我已经早就到达”。另外一种暗示,在生命的旅途中到达,而“我”只能沉沉睡着。
如此两个极端,《当你醒来,你就靠岸了》是有可能涵盖的了。诗人并不企图调和二者之间的的矛盾与冲突,因为诗人在诗中“不是放纵感情,而是逃避感情,不是表现个性,而是逃避个性”,它促使诗人其个私自的痛苦转发化为为丰富的,奇异的,具有共性的,智慧性的东西,有几分冷静,有几分忧伤,有几分坚强。而不仅仅是忧伤和坚强。
读到诗的第二节中“当......”一系列的暗示性的描述时,惊叹于诗人的丰富的想象力。由于诗人的想象力,因而诗中的意象是奇幻的,如“桉树蘑菇一样飘在船身四周”,“枝桠上系满你偏爱的白袜子”,“海豚在吸劣质烟 ”以及“鼹鼠戴着眼镜‘簌簌’地翻书”。这是由诗人想象力捕捉到的美, 它影射了一种生活。它对读者吟咏可以与这些景象,声响,气味,色彩联系起来的回想或其它联想,从而能从读者心中把他的整个人生大戏剧的情感释放出来,凝缩起来......它揭示了““所谓的旅途,并不存在”以及“旅途的法则”。很奇怪的,我想到了张枣的《镜中》:“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/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/危险的固然美丽/不如看她骑马归来”。当然,诗人不同于张枣的雅俗浑然结合,平明轻淡的风格。笔墨浓重自是不同。
“寂寞而空虚是那大海”。人生真像一次旅程,旅行就是人的存在,“靠岸”到达与否并不重要,“一切情节,都必须被动接受或放弃”。或者,“我将超越,但永远不会到达”;或者,“终点就是被忘记,我已经早就到达”。
所以,到达只是一种可能。
当我们“流下眼泪”,却是因为我们的“甜蜜”和智慧。
上一页|1|
/1页